陈又铭 Moor
凭远教育策略顾问
斯克利普斯学院
哲学专业
陈老师 Moor, 毕业于美国著名文理学院斯克利普斯学院,中、英、粤三语成长环境让她对于语言和文字拥有深厚积累,本科修读的哲学专业也让她探讨问题时直截了当,从本质入手,用严谨的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去面对世界。她的兴趣极广,从政经文史到影音书画常年保持关注与思考。在大学担任校董会学生代表时的经历,也让她对于高等教育有着制度性的了解。
作为一个问题解决者 她喜欢解决的问题小到高阶数独,大到选校决策,通过对于问题全面平衡的研究提供解决方案。作为一个教育者,她擅于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度之余,推动学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并发掘自己的价值。她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帮助学生准备好应对不仅仅是未来的大学四年,而是人生的挑战和机遇。从业至今,帮助学生成功进入斯坦福、哥大、芝大、布朗、康奈尔、加州伯克利、范德堡、波莫纳学院等多所美国顶级学府。
我一直都是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学生,骨子里也是很严厉的,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很高,对学生的期待也会比较高,倒不是说一定要很好的分数或者很顶级的奖项,而是我会期待学生是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
—— Moor
哲学专业是一个意外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艺术、阅读、电影、历史等方面的事物,家里有很多藏书,一直对这个世界保持着较大的好奇心,只要是我看得懂的,我都愿意去尝试学习。从小爸妈对我采取的也是“散养式”的教育方法,从来不会过多干涉我的个人选择,这让我有很大的自由度去探索自己的爱好。
在上大学之前,我完全没有接触过哲学,其实我最早是以历史专业进入斯克利普斯学院的,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在大一的时候尝试了哲学课,这一次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哲学作为人文社科的一门基础学科,很注重批判思维和抽象思维,也能够帮助我去理解和探索经济、文学、心理学、电影理论等等学科,我的专业是epistemology(认识论),即对知识本身进行思考和批判,非常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斯克利普斯学院的“工具包”
我所就读的斯克利普斯学院是5C联盟校的一员,其他成员校还有波莫纳学院、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哈维姆德学院和匹泽学院。其实当时我也拿到了塔夫茨大学的offer,但考虑到文理学院的老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度会比综合性大学更高,也有特别紧密的community,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大学幸福感的源泉,直到今天,我都和学院的老师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对求知这件事情始终保持着不可磨灭的热情。
斯克利普斯学院教会了我如何去使用思想上的“工具”,比如批判性思维、更好的阅读能力、不同于以往看世界的角度、终生学习的习惯以及不断的自我反思。这种思考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了我对于学生的升学指导当中,我会引导我的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不要因为周围的人说什么就去同意什么,而是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避免人云亦云。
要说文理学院对我最大的一个改变,那就是培养了我对于“无用之美”的追求。“无用之美”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热爱的东西,从动机上来看,并不是直接为了有成果的产出,比如在学院我们经常探讨诸如“是否存在客观道德”这类很抽象的问题,这种问题可能绝大部分人连想都不会去想,但是却经常引发我们同学们之间激烈的讨论,这种纯粹对于知识的热爱在我身边是普遍存在的,而我也经常会通过阅读、看展览等去保持我的思考力,同时鞭策自己去发现更大的世界。
我会期待学生是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
还在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从事一些和高等教育相关的工作,比如在斯克利普斯学院的校董事会工作,在成为留学咨询顾问之前,我曾在律所实习,参与过教育类企业的“出海”和一些海外教育公司IPO的项目,我也曾担任过北京四中的老师······这些都是非常愉快的经历,在和学生们相处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不同性格的孩子们,帮助他们去提升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让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加深了,这种感觉很棒。
在从业生涯中接触了很多学生,其中也不乏一些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案例。
比如,有一位在RD阶段录取了布朗大学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开始合作其实是在ED申请递交之后了,但是他是一个非常主动、有执行力的学生,也是一个罕见的愿意并且有能力去take on challenges的学生,我也非常鼓励他在他的能力和兴趣内多去申一些学校,所以最后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们一共申请了19所学校,然后最后拿了非常多的offer。
还有在刚刚过去的申请季中被NYU游戏设计专业录取的学生,他在高一的时候就和朋友设计了一个2D游戏,现在看这个游戏蛮简陋的,但当时在Steam平台上卖了3万多份,并且他在高中甚至是申请季最繁忙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设计游戏。这在我眼中看来,就是一位美国大学会非常青睐的、有自己想法的、会主动去探索自己兴趣爱好并且有深度参与的学生。
还有一名被芝加哥大学录取的学生,他非常喜欢工程,并且在国内拥有自己的专利,同时他也对历史、西方经典著作、宗教、哲学等有强烈的兴趣和思考,写作能力也很不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理兼修。在和这位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非常开放的态度去考虑我们的建议,最终决定转而申请哲学,不仅在学校创立了很多社团、做了很多活动,还参加了很多写作方面的比赛去完善自己急转弯的profile,从一个理工男成功转型为一个文科生,进入芝加哥大学。
其实从业这些年来,家长的焦虑、申请季的琐碎、项目的复杂等等对于我来说都不算很困难,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很享受挑战以及高压下专注的工作状态。那最让我伤脑筋的呢,就是学生自己的态度很“飘忽不定”,甚至有时候会“失联”或者几个月才出现一次,有些学生可能对自己的申请不够上心,想把很多事情直接甩手交给我们顾问团队来做,但如果一个学生不多和我们沟通,不告诉我们真实的想法,那么最后我们能帮到TA的地方肯定不如我们帮到其他同学的那么多。
我一直都是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学生,通常不会用“哇,你今天好棒棒哦”这种对待小朋友的语气去和学生沟通,我是非常直接、直白、理性的人,骨子里也是很严厉的,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很高,对学生的期待也会比较高,倒不是说一定要很好的分数或者很顶级的奖项,而是我会期待学生是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
所以在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呼吁,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一定要高,一定要主动去关心自己的事情,多提问、多争取一些资源,这样才会让自己度过一个不后悔的申请季,而这样也会让我觉得很开心,因为我觉得你是真的有在为自己而努力,我喜欢和这样的人合作。
个人特点、社会关心度、体育和第二外语
现在的学生比我们当年出国时要难得多,信息更加透明,标化水涨船高,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我在为学生进行规划的时候,常常会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个人特点
我首先非常强调一个学生的个人特点,现在普遍存在一些理化生特别强的学霸,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弱势群体”了,大学比较想要有趣的学生,但是放眼整个亚洲,不单单是中国,应试教育都是一个主流,学生也普遍存在个性单一的情况,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喜欢追击热点,比如女权、环境保护等等,但很多时候其实都缺乏有深度的参与和思考,导致最终在profile里呈现出来的也都是千篇一律的形象。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突出自己的个人特点呢?可以从讲述自身的成长故事入手,大学其实很看重一个学生完整的成长路径。比如你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做一件事情,你是如何从产生兴趣到深入研究再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如果能细致地展现出来,那么对于你个人形象的塑造是很加分的。举个例子,一位花了一个暑假投入到女权活动宣传的学生,她的竞争力不如过去三年都在农村帮助当地女性提供微金融服务及知识普及的学生,因为后者时间更长、做的事情更具体、影响力更大、故事线更完整、展现出来的形象也更鲜活。
二、社会关心度
美国最TOP的大学其实非常看重学生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度,然而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却活在条条框框里,加上我们国内也比较缺乏公共事务的参与机会,学生平时课业也很繁重,很多学生的关注力还是放在自己身上,比较少去思考公共事务以及社会的一些命题。中国教育往往培养出来一些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美国学校往往更看重的是你是否有关心自己身边的那些人,甚至是那些与你无关但是需要帮助的人,你有没有对这些人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中国学生能体现自己有很高的公共事务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那将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
三、体育与第二外语
实际上哈耶普斯长期推荐学生研习二外,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就是除了中文和英文以外的一门语言,比如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因为语言是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而且它给学生带来的挑战也不小,所以很多TOP学校会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你的探索和学习能力。此外,体育特长也很加分,因为体育运动员要求的是长期的投入、专注,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所要求的坚韧、毅力、专注力与领导力,都是非常强的个人优势,这是很多顶级学校会看重的。
还有我想讲的一点就是,现在大部分人泡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太多了,我会建议学生如果不是新媒体爱好者,或者不是有志于加入互联网行业,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在碎片化的信息上,相反地,多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阅读、运动等去训练自己的专注能力,这些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教育咨询行业其实是一个潜在从业门槛很高的行业,对于顾问来说,你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性、沟通能力、多任务管理能力和不断学习等这些素养。大家在选择机构的时候,也一定要多留意顾问的经验,以及跟学生个人的匹配度,毕竟聘请留学顾问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所以一旦开始了合作,同学们一定要主动去利用机构能够给予你的资源,要跟我们多聊天多沟通,我也衷心地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位学生好好把握高中这几年人生中最关键的时光,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